
近日,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,我院《高强合金激光表面强化抗疲劳制造虚拟仿真实验》课程入选,实现了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突破。
《高强合金激光表面强化抗疲劳制造虚拟仿真实验》课程负责人为鲁金忠教授,教学团队主要包括黄舒研究员、罗开玉教授、孟宪凯副研究员、卢海飞副教授。本实验课程聚焦光-热-力效应对高强合金表面强化抗疲劳制造前沿科学内容,结合激光先进制造团队三十年来研究基础和特色,以培养一流机械工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,通过线上线下、虚实结合、容错设计、探究分析等方法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创新协作、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,满足学生对机械、光学、力学、材料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通的需求,激发学生服务国家大型工程装备关键构件长寿命、高可靠性制造战略需求的责任梦想与使命担当。

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场景

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示意图
本团队主要承担《激光先进制造技术》、《精密与激光加工》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。课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进行教学教改研究,提出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“三维开放融通”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,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(本科类)二等奖、教育部霍英东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。团队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,围绕航空复杂构件激光表面强化与复合再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,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/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江苏省前沿技术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,近五年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、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/二等奖1项、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等。通过交互实验步骤设计,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基础有机融合,培养学生学习机械、光学、力学、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知识,掌握材料-工艺-组织-性能关系,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未来课程将持续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,以全时空教学、全过程互动、全课程育人实现课程教学守正创新,探索、打造教学数智化转型背景下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新模式。
学院将持续强化“金课”示范引领效应,系统输出建设范式,带动全院课程质量整体跃升;以“AI+教育”数智融合生态建设为引擎,构建高水平、前沿化、智能化的课程体系;完善激励机制,引导教师迭代教学理念、内容与模式,培育更多学生喜爱、效果显著的一流课程,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,稳步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,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、推动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课程改革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举措。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“双万计划”实施以来,学院坚持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,提前谋划、精准培育、持续投入,在建设和改革方面具有鲜明特色。